用纸塞进鼻子,憋一口气,踮起脚尖,小心翼翼找一个合适的下脚地方,这是几年前黔西市绿化乡小海子村村民谢元学每次上厕所时必有的动作。
“过去因为经济条件差,我们家的厕所是用木板搭建将就着用的,就是一个粪坑,夏天气热,味道大不说,蚊子还多。”说到以前,谢元学频频摇头。
今年8月,自村里实施了“厕所革命”后,谢元学家如厕难的情况一去不复返,家中的厕所彻底“改头换面”,取而代之的是纯白干净的蹲便器和冲水箱,贴了防滑砖的地面、洗手盆、热水器也是一应俱全,如厕再也不是难事。
“哪个想得到,厕所还能‘搬进家’,水一冲就下去,真的太方便了!” 谢元学告诉记者,亲戚们都说自家厕所比城里还讲究。
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厕所是衡量文明的重要标志,拥有清洁舒适的如厕环境是很多农村群众的渴望。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这是过去农村大部分家庭厕所的真实景象,脏、乱、差,恶臭难闻、苍蝇乱飞……长期以来,如厕难成为群众生活中的“难言之隐”。农村厕所也阻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也影响着群众生活品质的提高。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农村千家万户,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
近年来,贵州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规划引领、统筹推进,有效实施、长效管用”的工作原则,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人民群众把“将就”如厕变“讲究”如厕,让乡村环境更“靓”、百姓更“乐”。
拥有万余个自然村寨的贵州,各村各寨生活生产模式千差万别,面对情况复杂、任务重、难度大的现状, “厕所革命”的目标和技术也不尽相同。农村“厕所革命”以什么方式推进,选择什么样的技术模式,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强推硬改。
“你看,我家这厕所,现在多干净,在里面洗衣洗菜都行。”在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跃村,说起自家厕所的变化,村民陆兴琴一脸笑容。
按照“改厕治污一体解决、村容乡风同步提升”的总体思路,安龙县栖凤街道以遵循农户意愿和解决厕所卫生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规范标准等方式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动员群众将户外厕所退街、进院、入室,消除简陋旱厕。
“厕所革命”建好是前提,管好是关键。贵州农村改厕在规划设计阶段就统筹考虑运行维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问题,确保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真正让农村群众长期受益。
“我们每天都要来打扫,确保厕所的干净整洁,大家都比较爱惜,打扫起来也不费力。”在安顺市经开区宋旗镇和兴村老凹组,村民刘幺春正在拿着扫帚和拖把打扫着村里的公共卫生厕所。2021年,和兴村改建和新建了4个公共厕所,为确保厕所的整洁,和兴村以“一村七岗”的公益性岗位为契机,聘请了8名村民负责全村公共卫生,每月800元的待遇,保障了全村公共场合的卫生洁净。
随着“厕所革命”的不断推进,群众卫生意识的连锁反应也随之发生,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注重起卫生问题,厕所变得干净以后,家里的厨房、客厅、卧室乃至庭院也都开始变得干净起来。
“修建了独立的卫生厕所后,我们一家人的卫生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村里还修建两座总化粪池,对全村污水排放进行了整治,改善了村寨环境。”告别了传统旱厕脏乱臭的历史后,铜仁市印江自治县缠溪镇驷马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喜人的改变,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吴明笑得合不拢嘴。
从传统、简陋、脏乱的“土厕”到干净、整洁、方便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如今,贵州的广大农村,使用了多年的各种旱厕所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不是我们娇气,再让我们去蹲旱厕,还真有点蹲不下去了”,黔东南州锦屏县固本乡在推行了“三格化粪池 集中污水管网”“三格化粪池 中小型污水处置设施”等多种粪污同步治理形式后,看着成效明显的改厕行动,村民们深有感触地说。
目前,全省完成新(改)建农户厕所22万户,为美丽乡村增色。
接下来,贵州将在“厕所革命”上持续发力,坚持好字当头、稳步推进、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实施好财政奖补政策,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把“方便”之事办好,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记者 吴传娟)
一审:文剑
二审:付芳婧
三审:罗曦
其他评论